《上海证券报》:(郝旭光)四十年前的中国高考
发布时间:2017-06-27 发布人:fyy 点击数:546
  

上海证券报》:(郝旭光)评论:四十年前的冬天,那个史上罕见的考场

(来源:2017-6-12 《上海证券报》 财经评论)

我当时所在考场,师生同考俨然常态。别的考场,还有夫妻同考、父子叔侄同考,那场景真乃古今罕有。那年的高考极大影响了我国的发展进程,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轨迹,让我们铭记终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个在山西农村插队的北京青年,劳动积极,勤奋好学,为人和善,但数年来推荐上大学的名额总是落不到他头上。他知道原因,首先是没有过硬的关系,没人向公社领导打招呼;二是家庭困难,拿不出钱送礼。绝望吗?不!决不!小伙子还有智慧和胆识。他在北京的父母家有架台式收音机,在当时,特别是农村,还是个稀罕物,谁家有个台式收音机,大体相当于现在有5X宝马的面子。他把那个收音机拿到村里,趁着公社书记不在家,到了他家里,对书记老婆说:“我是某某某,把这个收音机放在这里”。没多久,小伙子得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临走那天,同样趁着书记不在家,又把那架收音机拿走,坐着火车回北京上大学去了。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明白,那时几乎天天演绎着这类为求生存而博弈的故事。在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的日子里,“领导批准”是最关键的。而像上述故事中的公社党委书记这样的领导不在少数。

沉闷中一声惊雷。1977年,恢复高考了。笔者有幸作为高二在校生和毕业生于1977年冬和1978年夏参加了两次高考。我当时所在考场,师生同考俨然常态。别的考场,还有夫妻同考、父子叔侄同考,那场景真乃古今罕见。那年的高考极大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轨迹,让我们铭记终生。

我从小的梦想是能成为大学生,可按“文革”期间的大学招生规定,“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大学复审”,像我这种小学公办教师家庭的平民子弟,加上姥姥家富裕中农背景,永远都没可能有机会被推荐给“领导批准”,取得上大学的推荐资格。一面是“我想上大学,我要读书”的一种渴望,另一面是对机会做梦都不敢想的绝望,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渴望与绝望的冲突、交织的感觉,是如此苍白。而且,我家哥俩,尽管就生活在农村,但按当时的政策,我们这种农村双职工家庭也必须至少有一个子女上山下乡,父母为此经常彻夜不眠,犹豫着要不要让我哥哥先参加工作。最后做出了让哥哥先就业的艰难决定,哥哥1977年进了县城工厂上班。我当时非常理解也非常支持父母的这个决策,因为我们这个家庭别无选择。这样,对我来说,高中毕业就意味着下乡插队的开始,我为此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年秋假,我们中学双职工子女正在公社中学农田劳动,傍晚收工回家后带着一副疲惫的身心吃晚饭时,父亲兴奋地聊起白天赶集时听到的要恢复高考的传言。当夜,16岁的我捂着被子偷偷啜泣了整宿。恢复高考,恢复正常的文化考试并按成绩择优录取,我们就有了可参加高考的机会,仅仅是个可以参加考试的机会!但我们终于有一个机会了。

那年冬天,中断了11年的高考恢复,由各省单独命题,且每个学校在校内自行组织,两人一张桌子,与平时上课无异,只多了两名监考老师外加县里两位巡视员。当时是两榜录取,第一榜全县18个公社预录取了180名考生参加体检,最终二榜录取指标是110名。当时只有3名在校生一榜入围,我是其中之一,排列全县所有考生第52名。

因为各种难以述说的原因,我又参加了1978年夏天的高考。这一年,全国统一命题,5门课,英语作为加试科目,成绩只供参考。全公社没有一名考生参加英语考试。这年考试组织也规范了,全县集中在三个考点,我在全县最偏远的公社,到离家近百里的一个中学参加笔试。除了物理成绩相对不高,我是为数不多的全部五门成绩全及格的考生,在全公社名列第一。

日月如梭,40年过去了。恢复高考,对我们国家、对我们那一代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思考多年,我的结论是,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文明的回归。一个社会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要强调公平的规则和规则公平、机会的公平。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的法律地位、权益、责任等方面处于平等状态。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机会公平包含了起点公平、程序公平和环境公平。前者指的是在受教育时,都有进入某些教育机构平等的参与机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机会平等的重要内容。程序公平包含了在程序上确保每个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每个相关利益方都可以在规则形成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确保在规则形成过程中,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都有公平机会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或提供智慧,或兼而有之。环境公平,则要确保他们有获胜的机会和被选择的机会。

当今,又有人以素质教育和民众的呼声为借口,提出取消闭卷考试。试想,如果仅凭招生人员人为判定学生的所谓综合素质,平民百姓的孩子的平等竞争机会在哪里?君不见,刚刚试点自主招生,就有某知名大学招生处处长因贪腐上亿金额而被处理。全靠闭卷考试,确有其弊端,但其公平作用至今无法取代。而社会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如果底层有文化有志气的青年因失去公平的机会而陷入失望绝境,将会怎样?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教授)

附:原文链接:

http://www.p5w.net/news/xwpl/201706/t20170612_1831075.ht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