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UIBE

 

 

1 基本情况介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组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旨在搭建一个产、学、研相互交流、多学科交叉互动的研发平台,研究、探讨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彼此交叉,相互激荡。在此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空前复杂,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巴林银行的倒闭、两房(房利美、房贷美)的破产,还是安然、世通集团倾覆、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一系列的事故让我们看到风险事件的灾害程度和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控制。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始重新审视风险,风险管理工作由减损防灾的战术性问题,上升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性问题。同时,监管层从维护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要求企业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有效控制企业内部各种风险。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资委于2006年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财政部联合审计署、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在中国的启动。

  但是,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企业实践方面分析,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发展都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从理论方面看,这一命题研究综合性极强,它涉及管理学、金融学、保险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综合集成多学科知识以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实践方面看,它涉及企业各阶层、各部门的所有员工,需要综合协调各方利益以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1 中心宗旨

  中心宗旨是以系统论为基础,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和方法,创新风险管理的理论、技术和工具,开展企业风险管理的实践。重点围绕国家确立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式和工具,协助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效构筑企业经营风险的“防火墙”,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搭建产业界、学术界风险管理经验交流的平台。

1.2 研究领域

  风险管理的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从理论上看,主要是完成多学科的综合集成,构筑新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从实践方面看,主要是探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制、模式和文化。基于此,本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 企业风险管理驱动因素研究
  *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研究
  *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绩效研究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问题研究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决策问题研究
  * 企业系统中风险因素耦合问题研究
  *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 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 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指数研究

1.3 组织性质

  本研究中心为非行政性研究和咨询机构,不具有独立的对外法人资格。机构涉及到对外独立的法人性质交流时,需经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批准。

1.4 工作思路

  为了推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互动发展,本研究中心将遵循如下内容展开工作。
  首先,在中心筹备期间,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争取一定的横向服务或资助;
  其次,定期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或产、学联合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或企业内部控制经理、风险管理经理介绍理论、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
  第三,组织中心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交流互动,营造广阔的发展平台;
  第四,组织中心人员加大科研力度,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升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第五,加强中心与企业界的合作交流,重视实地调研,建立基于经营实践的风险数据库;
  第六,组织人员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诊断、咨询、培训服务。

2 组织机构

  本研究中心实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风险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设立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负责组织、制订学术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业务建设目标,并负责学术研究成果鉴定、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下设中心主任,负责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营、对外联系交流、学术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心另设秘书长一职,负责协助中心主任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学术委员会主任:于景元(校外)
  学术委员会成员:王化成(校外) 李富强(校外) 刘友金(校外)  曹 兴(校外) 吴 隽(校外) 刘琦岩(校外)
          杨梅英(校外) 吕永波(校外) 吕文栋 潘慧峰
  中心主任:吕文栋
  中心秘书长:吕文栋(兼)
  中心工作人员:赵杨 杨海洋 刘曦彤

  研究中心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校资助;(2)学院资助;(3)基地研究人员申请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经费;(4)与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开发。

3 活动开展情况

3.1申报研究课题

(1)课题名称: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研究
   课题来源:企业横向课题
   课题时间:2011
   课题以我国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小企业法人客户的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评估进行研究。课题结合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模式和放贷对象的具体特点,构建适合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为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防范和信贷决策提供有效指导。

(2)课题名称:促进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政策研究
   课题来源:北京市软科学项目
   课题时间:2011年
   本课题以高新技术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风险认知和意愿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保险需求的差异性,同时指出保险公司应提供多种科技保险险种,并实证研究科技保险异质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作用。

(3)课题名称:北京市科技保险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
   课题来源: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
   课题时间:2013年
   本课题主要研究北京市科技保险政策实施的现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构建包括科技企业、保险公司、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在内的科技保险公共治理框架,设计科技保险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比其他地区科技保险政策的实施情况,对北京市科技保险政策提出对策和建议。

(4)课题名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激励机制研究
   课题来源:北京市科技委员会
   课题时间:2013年
   本课题以金融激励方式和金融激励政策为手段,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以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的协同作用,分担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筹资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以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为例,调查研究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金融方式和政策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与重庆市、深圳市、浙江省、上海市等其他省市的调研结果相比较,提出北京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金融创新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北京市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金融激励的各方式及政策发挥更高效率的作用。

3.2 发表学术论文

  [1] 赵杨,吕文栋.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评价及能力提升研究[J].科学决策,2011(1):10-53
  [2] 曾立新,孙丽娟,吕文栋. 巨灾保险下减灾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措施——基于美国巨灾保险项目的经验[J],2011(3):38-46
  [3] 赵杨,吕文栋.科技保险试点三年来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的调查分析[J].科学决策,2011(12):1-24
  [4] 吕文栋,肖杨,赵杨.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科学决策,2012(8):17-30
  [5] 潘慧峰,吕文栋,石智超.重大供给冲击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分析[J].管理科学,2012(4):111-120
  [6] 赵杨,吕文栋,黄丽.基于AHP方法的科技保险实施效果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5):43-47

3.3 参加学术会议

  [1] 参加“首届中国科技金融促进高峰论坛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2013年10月,深圳
  [2] 参加“2013年国际商务与公共管理研究院年会”,2013年7月,土耳其
  [3] 参加“第二届中华管理研究国际研讨会”,2012年8月,新加坡
  [4] 参加“第一届中华管理研究国际研讨会”,2011年7月,新加坡

3.4 组织企业调研

(1)三一重工调研
  2012年,组织中心成员调研“三一重工”在运营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观摩了三一重工企业的办公地点,并就关于其在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相关经验进行了讨论。

(2)调研翰华小额贷款公司
  2012年,组织中心成员赴重庆翰华小额贷款公司调研,主要内容包括翰华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方式和组织体系,翰华小额贷款公司如何控制信用风险,对中小企业法人客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如何评估等。深入了解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差异等。

(3)深圳市科技金融调研
  2013年10月11日至13日,组织中心成员参加于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科技金融促进高峰论坛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听取相关专家及各地区主管领导对科技金融的相关报告,包括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科技金融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就如何以科技手段促进金融发展和如何借金融手段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等,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制等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并调研深圳市在科技风向创业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贷款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等情况。